從月球上方往回看:來自太空的視野如何改變我們對地球的看法
在“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進行的第20天,獵戶座 (Orion)飛船返航飛行后,拍到了地球在月球后升起的情景。
(圖片來源: NASA)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文原刊于解釋型新聞網(wǎng)(The Conversation)。該網(wǎng)站將此文轉(zhuǎn)刊于太空網(wǎng)(Space.com)的Expert Voices: Op-Ed & Insights專欄。
愛麗絲 戈爾曼(Alice Gorman),弗林德斯大學考古學和太空研究副教授
航天局(NASA)獵戶座飛船(Orion spacecraft)拍攝的照片讓我們對地球家園有了新的認識。
這張照片拍攝于“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期間,該任務運送一輛無人駕駛的太空車繞月環(huán)行后返程,為2025年已經(jīng)制定好的宇航員返航計劃做準備。
我們每天都會從各大衛(wèi)星和國際空間站獲取地球的照片。但是當我們從月球的另一邊看我們自身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些許不同之處。這張圖片與其他從外部看地球的標志性景觀相比,有何不同?
地出
(背景知識查詢)
1968年十二月,三名宇航員沿月球軌道航行測試系統(tǒng),為阿波羅11號著陸做準備。當他們看到地球從月球的地平線上升起后,就知道這是件很特別的事情。船員們爭相尋找彩色膠卷想要及時拍下這一幕。
攝影師蓋倫-羅威爾(Galen Rowell)將最終拍到的圖像稱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環(huán)境照”。
六年前,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所著《寂靜之春》 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所著《寂靜的春天》一書使大眾開始關注人類各行業(yè)是如何破壞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該書引發(fā)人們紛紛采取環(huán)保行動,并為人們接受地出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
1968年十二月阿波羅8號船員第一次觀測到地出現(xiàn)象。(圖片來源: NASA)
經(jīng)濟學家芭芭拉沃德是《太空船地球》一書的作者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一代人正通過宇航員的雙眼,從貧瘠的月球地平線上方,觀測我們這個小而美的星球令人嘆為觀止的地出現(xiàn)象。事實上,如果這不是一個充斥著激烈、激情、堅定的辯論和探索的時代,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某種心理上的怪物?!?/p>
她將“地出”視作“道德社區(qū)”的一塊基石,這一社區(qū)將使地球財富得到更公平的分配。
藍色大理石
1972年阿波羅執(zhí)行最后一項任務。宇航員們在前往月球的途中,抓拍到太陽照耀下的地球全貌,它的外表像玻璃大理石。這張照片是有史以來被重復沖刷最多次的照片之一。
像“地出”一樣,這一圖像成為了環(huán)境行動的一個象征,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需要全球管理的星球。
這張藍色大理石的照片由阿波羅17號船員拍攝于1972年12月7日(圖片來源: NASA)
藍色大理石常用于解釋假設,該假設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由詹姆斯洛夫洛克和林馬古利斯提出。該假設提出,地球是一個復雜的自我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其運動是為了維持一種平衡狀態(tài)。雖然該理論現(xiàn)在還未廣為人接受,但是它促使人們加快尋找將地球環(huán)境視作一個生態(tài)圈的整體性方法。
然而,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整體,這一印象隱藏了一個事實:并非所有國家或社區(qū)都對打破平衡和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不平等負有同等責任。
淡藍色原點
我們對地球最遠的觀測來自于1990年的旅行者1號航天器。在有遠見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要求下,它在37億英里(60億公里)的距離上最后一次將鏡頭轉(zhuǎn)向了地球。
旅行者1號航天器1990年觀測到的“淡藍色圓點”地球。(圖片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Caltech))
如果說藍色大理石讓人們想起地球的脆弱,那么蒼白的藍點則強調(diào)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薩根從人類維度解讀了該圖片:“讓我們再次想想這個圓點。它就在我們腳下,是我們的家園,也是我們自己。每一位你所愛的、所認識的、曾經(jīng)聽聞過得、曾經(jīng)存在過的每一個人都在這里生活過。”
從這個距離上是看不見地球的環(huán)境的,因此薩根沒有將注意力放在這一方面,而是在宇宙的背景下強調(diào):人類仇恨、暴力和戰(zhàn)爭是毫無意義的。
錫罐頭,灰色巖石,藍色大理石
現(xiàn)在,正處于重返月球的前夕,距離拍攝《藍色大理石》那張照片已過去50年,獵戶座捕捉到的這張圖像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同的東西。
學者們注意到,《日出》、《藍色大理石》和《淡藍色圓點》這三張照片中都沒有攝影師的存在。這給人們留下一種印象,這些照片均來自客觀視野,除去了促使這些照片得以拍攝而成的社會和政治背景。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是什么——以及是誰拍攝下這張圖片。NASA的標志位于圖片正中心。這一標志就和阿波羅11號任務將國旗插在月球表面一樣清晰可見。
NASA"阿爾忒彌斯1號" "獵戶座"號(Orion)飛船在2022年12月11日接近濺射時間時拍下的地球。(圖片來源:NASA)
圖像中最大的物體是人類的一項科技,象征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掌控。從遠處看來,飛船這種天體比月球和地球擁有更好的視覺狀態(tài)。這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地緣政治力量競爭的核心不再是地球本身,而是離開地球的能力。
特斯拉(Tesla)2018年推出了一款紅色跑車,為其拍攝的照片以地球作為背景,在這組照片中埃隆·馬斯克也傳遞出相同信息。
"獵戶座"號(Orion)拍攝的圖像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有關環(huán)境的新視野。它不只是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它所展示的是整個地月系統(tǒng)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在這個系統(tǒng)中,地球和月亮相同重要。
人類影響范圍的擴大代表了宇宙意識的另一種轉(zhuǎn)變,即我們不再認為地球是孤立和孤獨的。它還擴大了環(huán)境倫理學的范圍。隨著人們往返地球和月球的次數(shù)增加,人類活動將對月球和星際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我們現(xiàn)在要負責的不僅僅只是地球。
NASA的SLS火箭向深空飛去,此時夜空中的月球在正在火箭的煙痕旁閃耀。(圖片來源: NASA/基根巴伯)
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來自外太空的圖像是對地球所處狀態(tài)的有力評價。但是如果一張圖片能為改善地球環(huán)境和賴其生存的生命帶來根本性變化,那么到目前為止這應該已經(jīng)發(fā)生了。獵戶座的圖像確實向我們顯示了視角的改變可以重構人們對于人類與太空之間關系的思考,也就是人們承認地球不是一個密封的宇宙飛船,而是在與宇宙進行動態(tài)交流。
這篇文章是根據(jù)創(chuàng)作共用協(xié)議從解釋型新聞網(wǎng)(The Conversation)轉(zhuǎn)載的。
BY:Alice Gorman
FY:3
如有相關內(nèi)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zhuǎn)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標簽:
上一篇:用AI換臉來詐騙,千層套路該怎么破?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顏氏臉譜傳承人崔鋒華用臉譜展示人物(引題)?繪千人百面(主題)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陳鳳軍
2023-05-27 08:49
原標題: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開播,首部系列探尋古滇文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力打造的大型系列紀錄
2023-05-27 05:45
原標題:廣西上演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劇《綻放》致敬“燃燈校長”中新網(wǎng)南寧5月26日電(唐蔚晴)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劇《綻
2023-05-26 16:44
原標題:《人世間》領跑白玉蘭獎提名名單,誰是你心中最大遺珠?澎湃新聞記者楊偲婷5月26日,第28屆上海電
2023-05-26 16:54
原標題:第28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入圍名單出爐《狂飆》《人世間》在列!第28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入圍名單
2023-05-26 16:45
原標題:演員羅京民去世,曾出演《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新網(wǎng)北京5月26日電(劉越)據(jù)中視協(xié)演員工
2023-05-26 16:40
原標題:189件長沙窯瓷器精品亮相大連遼寧日報訊記者譚碩報道 近日,由大連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旅順博物
2023-05-26 15:40
原標題:大洋洲藝術遠航到浦江(主題)“大都會”展覽首次登陸中國(副題)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6月1日,“時
2023-05-26 15:32
原標題:都市家庭群像大戲《熟年》打開中國式家庭的溫情與悲喜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蘇墨由中央電視臺、愛奇
2023-05-26 15:39
原標題:兩次榮獲金雞獎的表演藝術家鄭振瑤病逝(引題)《城南舊事》里的“宋媽”走了(主題)北京日報訊(
2023-05-26 14:52
原標題:《子夜外賣》跟拍外賣員的夜行人生羊城晚報記者龔衛(wèi)鋒深夜時分,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進入夢鄉(xiāng),但也有一些
2023-05-26 14:45
原標題:《當燃青春》走進清華大學年輕化探訪式視角獲好評羊城晚報記者王莉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
2023-05-26 14:46
原標題:甘肅東鄉(xiāng)林家村:彩陶文化引客來羅赟鵬?中國旅游報記者張隆堂“在陶器上作畫很有意思,這種體驗很
2023-05-26 13:56
原標題:有的你休息時它謝客有的長達兩年不開放(引題)這些博物館為何大門常緊閉(主題)實習記者何蕊柴嶸
2023-05-26 13:32
原標題:主創(chuàng)團隊走進校園社區(qū)與學生觀眾面對面(引題)《只此青綠》八月亮相澳門(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
2023-05-26 13:41
原標題:鴻德藝術館書畫展開幕(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張帆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昨天,“溫故知新”──鴻德藝
2023-05-26 13:52
原標題:京味兒話劇用細節(jié)還原老北京澡堂文化(引題)《清水堂》把澡堂搬上舞臺(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
2023-05-26 13:54
原標題:“科技+非遺”:講好中國故事解鎖更多可能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qū)嵙曈浾邉⑾鼋陙?,科技賦能非遺,
2023-05-26 11:50
原標題:山東:讓文化遺產(chǎn)融入當代生活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孫叢叢文 圖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深入實施
2023-05-26 11:46
原標題:北京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高源——(引題)讓觀眾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為夢想奔跑)(主題)人民日
2023-05-26 09:56
原標題:中國深??脊判缕?,開啟了!陳振凱侯婧怡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
2023-05-26 09:45
原標題:“魅力拉薩”在香港巡展人民日報海外版電(沈姍姍)近日,第八屆“魅力拉薩”攝影大賽暨“拉薩巧手
2023-05-26 09:50
原標題:“歌、舞、劇、展”惠民400余萬(引題)“樂動蓉城”講好大運故事(主題)光明日報記者周洪雙李曉
2023-05-26 09:38
原標題:《四部醫(yī)典》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光明日報見習記者石永程光明日報記者尕瑪多吉杜倩滾動拉
2023-05-26 09:56
原標題:重大利好!電影行業(yè)迎來政策紅包近日,財政部、國家電影局發(fā)布《公告》,免征從5月份到10月份的國
2023-05-26 08:46